国际贸易新理论:产业内贸易说【悟空海运】
所谓产业内贸易(Intra -Industry Tr&de)是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解释的产业间贸易 (Inter-Industry Trade)相对的一个概念,又称差异化产品理论,指的是同一产业内的产品 之间的贸易,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岀口同一类产品。
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
产业内贸易起因于对欧洲经济共同体一体化的效果评价。20世纪50年代末期,欧洲经 济共同体组建以后,需要对一体化的各种效果进行分析论证,便于评价共同体的得与失。巴 拉萨和克鲁勃等人做了大量的理论性研究,认为产品的异质性和规模经济的存在是产业内贸 易发生的主要依据〃产业内贸易的理论重点是对于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探究,对于同 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做出的理论解释比较简单。产业内贸易的代表人物是巴拉萨、克鲁勃、洛 德等人,1975年,克鲁勃和洛德合作出版了《产业内贸易:差异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和计 量》,对产业内贸易理论做出了系统化表述。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克鲁格曼、迪 克西特、斯蒂格利茨等人又发表了一些论文,对产业内贸易理论进行补充,进一步扩大了产 业内贸易理论的影响。
2.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通过把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模型由封闭扩展为开放型模型,于1979年 发展出了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第一个正式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贸易源于企业内部的, 而不是外部的规模经济。如果规模经济是外部的,市场将依旧是完全竞争的;如果有内 部的规模经济,市场结构将变成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在差异产品被生产的一开始,就 有一个起始的规模经济,即厂商所面对的平均成本曲线是下降的。从供给方面讲,某一 产品的市场中存在多个厂商,每一个厂商生产某种或几种相似的产品,这些产品的收益 递增。从消费方面讲,消费者偏好多样化,有求新心理,一旦有新的好产品面市,就会 有消费者购买。厂商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消费者相同的偏好、一样的成本函数保证了在 长期均衡中实际生产的产品品种会均匀分布,每一个品种的生产数量和销售价格都相同, 即“完全垄断竞争”。
在一个封闭的市场中,不论是生产者的生产规模还是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都因市场规 模太小而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两国进行贸易,既可以使企业规模变大以降低单位产品的 成本,获得规模收益,又可以使消费者的多元化偏好得到满足。规模经济和水平型产品差异 可以独立地在技术和要素禀赋方面相似的国家间进行国际贸易。
3.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理论
20世纪后期,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集中在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上。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进行双向贸易的是质量相似的物品,只是在特性上不同;垂直型产业 内贸易是指不同质量的相似物品同时进出口。
福尔威首先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由许多不同的厂家生产质量不同 的产品,这些产品又都没有规模效应,垂直型规模效应就可以发生。福尔威和凯克斯基提出 的模型表明,就算不存在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

国际贸易新理论:产业内贸易说【悟空海运】